哈飞车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24|回复: 0

[汽车相关] 多品牌战略的快与慢 给自主企业多点耐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2 15: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初,当奇瑞、吉利宣布将实施多品牌战略时,本报曾多次刊发支持民族车企勇于进行品牌探索的文章,也曾呼吁给这些企业多点时间和耐心。

原因很简单,对于奇瑞、吉利这些已经发展了近十年的主力自主品牌来说,质量、技术水平、销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品牌地位却始终原地踏步。直接的表现是,主力产品价格一直被合资品牌压制在五六万元左右,利润微薄。

2008年,卖出35.6万辆车的奇瑞公司,利润还不足5亿元(其中还主要靠出口产品盈利),而销量16万辆的东风本田,却赚了40亿元。相比之下,前者这样的盈利能力无法支撑企业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让企业陷入低水平、低价格的怪圈,同时也难以引起资本市场的兴趣。在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车,至去年底股价最低时还不到两毛钱。

况且,自主品牌在“野蛮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远见和规划性,也给自己设下了低矮的品牌天花板。举个简单的例子,奇瑞的B级车东方之子(图库 论坛),市场价格已经在8万元以下。这在以大为尊的汽车市场里,很难让消费者接受一款比东方之子空间小、性能好的车型,价格比东方之子高。因此,靠原有的单一品牌战略已经解决不了自主品牌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这种情况,显然是那些支持、热爱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人士所不愿意看到的。提升品牌,已经成为民族车企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奇瑞、吉利推出新的品牌,采用多品牌策略已经是不得已的举措(通用、大众等跨国公司的多品牌是通过不断的重组兼并形成的,与奇瑞、吉利的情况截然不同),即便结果是“试错”,也应该去尝试。

在具体操作上,奇瑞和吉利略有不同。奇瑞的策略是保留奇瑞品牌,再发展出3个新品牌,分别针对中高档轿车市场、商务车市场和微车市场,同时,奇瑞成立了不同的销售公司来管理这4个品牌。而吉利则计划把吉利仅作为集团品牌,而在具体的产品上,则推出了3个全新品牌,但在销售管理上,则仍在一个销售公司体系内管理。

奇瑞、吉利的举措显然是渐进的,在宣传上高举高打,但在实际操作中则步伐谨慎。毕竟这是一件决定自主品牌车企发展前景的大事。

时间进入8月份,奇瑞、吉利的多品牌尝试实施了近半年,有必要对其作一个小结。从好来说,今年奇瑞、吉利的销售激增,利润和股价大幅上涨,但绝不能据此就宣称多品牌战略成功了,因为在车市普涨的情况下,是很难准确判断多品牌战略的拉动能力的。

另一个好的方面是,通过多品牌,奇瑞、吉利的销售渠道得以扩张和整合。而且,在产品上,无论是吉利的帝豪还是奇瑞即将问世的瑞麒G5,都赢得了从容定价的机会。

但问题也不少,多品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管理混乱、销售成本增加、车型重叠。甚至有人认为,有的企业以销售划分车型品牌,而不是依据品牌定位和产品的设计理念。

但是,奇瑞、吉利的硬伤还是目标不清,难以化解长远愿景与现实市场压力之间的矛盾。奇瑞的瑞麒品牌,初衷是以高端品牌为定位,却将售价5万元的小车M1作为首发车型,旨在拉升销量。显然,奇瑞太急了,若能再等半年,把相对中高端的G5、G6作为瑞麒的首款车型,外界的质疑声音将会大大减少。

更为严重的是,车企的尝试心态可能会令其更容易否定自己。一个品牌做不好,就换一套全新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就像吉利当年做摩托车行业时,其拥有的品牌不下10个。

当然,汽车与摩托车不同,相信尹同跃和李书福不会、也不愿去重蹈摩托车产业的覆辙。但是,对于多品牌这样一种复杂举措来说,奇瑞和吉利的决策者们还需要再壮大点气魄,更看重长远,把控好节奏。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哈飞汽车车友会 ( 鲁ICP备15020090号-4 )|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GMT+8, 2025-1-10 23:25 , Processed in 0.030072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

© ys166.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