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哈飞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38|回复: 3

[文学.读书] 斯大林为什么割走外蒙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3 14: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历过这样的一次全球混战,世界地图早已经变了模样,斯大林有很多可以选择的地方,更何况苏联本身就已经够大了,再拥有那么多地盘,在管理上也是个问题。罗斯福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要把装聋作哑的斯大林唤醒,然后悄悄对他说:瓜分世界,我们准备好了,你参加吗?

罗斯福吹风,急于分享胜利果实

    当艾森豪威尔在欧洲战场为诺曼底登陆庆祝胜利时,远在华盛顿的罗斯福却有一个新的顾虑,那就是关于胜利本身。将军的目标是追求胜利,政治家的任务是管理胜利,这就是将军和政治家的不同。1944年7月,也就是艾森豪威尔已经胜利在望时,富兰克林•罗斯福就开始谋划管理胜利的方案。时局很清晰,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后,必然面临和苏联如何分享胜利果实的问题。怎样就此问题达成一致,需要再开一次开罗或者德黑兰那样的会议,大家讨价还价,然后取得一致。

    7月下旬,罗斯福开始就胜利果实的分享问题下毛毛雨,鼓吹要进行第三次首脑会晤,公开的说法是要对战后世界的格局和新秩序的建立进行规划。但是对于来自华盛顿的呼吁,莫斯科反应冷淡。为了引起苏联的注意,罗斯福指示美国驻莫斯科大使艾夫里尔•哈里曼,让他就召开会议的地点在莫斯科制造舆论。哈里曼认为这样的会议首先要体现公平的原则,为了在形式上体现这一原则,哈里曼建议把这次首脑会晤的地点选择在苏格兰的北部。因为那里已经完全解放,是盟国控制的安全地带。最重要的是,那里与华盛顿和莫斯科的距离相等。

    哈里曼以为自己的方案无懈可击,但是克里姆林宫的主人对此避而不答。他回避去苏格兰的理由很有意思,他说:“德黑兰会谈之后,我耳朵疼。我的医生认为任何乘飞机的旅行,任何气候的变化,都将对我有最坏的后果。”

    苏联领袖以健康原因拒绝去苏格兰,这让哈里曼大使哭笑不得。如果说到健康,三巨头中健康最差的当然是罗斯福。斯大林尽管为高血压所苦,但是他矫健的步伐表明他的生命体征十分扎实。然而罗斯福却不同,他的高压是185毫米汞柱,低压是105毫米汞柱,而在他这个年纪,正常的血压平均数应该是140和70。而心电图更加令人不安,他的“T”波深度颠倒,表明罗斯福已经有了并发症的初期症状。左心室不能完全关闭,说明总统的心脏衰竭已有多年,已不能有效减缓动脉血压力的增加,也就是说,任何长时间的旅行都有可能导致罗斯福心脏衰竭,从而要了他的命。

    克里姆林宫的这种态度让白宫感到极度失望,但是罗斯福仍然耐心地和斯大林周旋。1944年整个夏天,罗斯福继续就首脑会谈的问题提出多个方案,单就会议的举办地,美国就先后提出了雅典、塞浦路斯、康士坦丁、耶路撒冷、萨洛尼卡等多个地方,但是每一次斯大林都敷衍一下,然后不了了之。他的理由是他不能出国,因为他本人指挥着对德的军事行动。

    这倒是事实,然而这个事实却是很可疑的,因为美国总统同时也是美国的三军总司令,英国首相也承担着最后批准作战方案的责任。很显然,斯大林在故意地拖延时间,等待时机。精于算计的斯大林早就看出来了,罗斯福急于安排三巨头会议,是因为1944年的选举。斯大林的目标很清楚,罗斯福是一个很狡诈也很坚定的政治家,如果由他继续领导美国和苏联分享胜利的果实,苏联不小心就会掉进他的陷阱。对苏联而言,最理想的结果就是罗斯福在当前的选举中落败,而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即使和罗斯福一样狡诈,但他毕竟没有亲历胜利的过程,在分享胜利成果的问题上,新总统就不可能那么底气十足。退一步说,就算是罗斯福仍然可以当选,那么至少也要加大罗斯福的精神压力,让他付出代价。罗斯福的身体状况差,路人皆知,作为这个压力的一部分,斯大林就是要消耗对手,以便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发出致命的一击。

罗斯福与斯大林的心理战

    这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心理战。在这样的心理战中,苏联占了上风。因为在1944年这一年,斯大林正领导着苏联人民反攻德国,他不仅是苏联军队的最高统帅和指挥官,而且在这个国家,他的地位无可动摇。最主要的是,斯大林不用担心自己会失去这些权力,因为苏联人民手里没有选票,而有选票的苏联人得听他的。

    但美国就不同,每一个美国人都有一张选票,他们可以因为一片面包而决定把选票投给谁,也可以因为听音乐的权利受到侵犯而把白宫里的主人赶出来,美国人眼里没有政治,只有面包和音乐,但是他们可以决定政治领导人的命运。在1944年的这个选举年,欧洲激战正酣,美国也将和盟国一道取得胜利,但是战场毕竟不在美国本土,美国人民并没有那么强烈的使命感必须把罗斯福留在白宫,虽然公民感和爱国心不允许美国人在战争期间有一场真正的国内政治危机,但是罗斯福在选举中落败并不令人意外。

    事实的确如此,1944年10月,罗斯福和杜威的竞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总统在国内的权威破天荒地受到了挑战。美国人承认罗斯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强迫他们接受的牺牲表示不满,美国人已经厌倦了战争,他们需要看到和平,至少要让他们看到和平的曙光。罗斯福不能再等了,他决心要在美国总统选举结果揭晓之前召开这次会议,但斯大林依旧不冷不热。罗斯福只好派总统助理霍普金斯飞到莫斯科,当面建议斯大林把会议地点定在罗马或者马耳他,这已经十分迁就斯大林了,因为这两个地方离他都比较近,但是斯大林依旧拒绝承诺,他还是在等待着美国总统的选举结果。

    11月初,美国总统的选举出炉,罗斯福历史性地蝉联了第四任总统,斯大林大失所望。既然罗斯福蝉联总统已成事实,斯大林必须就三巨头会议的地点表态了,他选定的地点是:敖德萨。

    被称为“黑海明珠”的敖德萨位于乌克兰南部的黑海之滨,离莫斯科不足1000多公里,但是离华盛顿却超过8000公里,而且还要从地中海转乘飞机前往。斯大林的决定震惊了白宫,总统亲信哗然。因为从华盛顿出发,跨越整个大西洋旅途远至黑海,对总统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罗斯福本人也犹豫不决。斯大林这次作出了妥协,他把会议地点选定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小镇--雅尔塔。和敖德萨比较起来,雅尔塔可以让美国总统节约90公里的路程,总算是个恩典,于是罗斯福让步了。

    在寒冷的冬日里从华盛顿出发,乘坐“昆西号”战斗巡洋舰跨越大西洋和地中海,然后旅行至-40°的黑海之滨,这注定是一次极为艰苦的外交旅程。 “昆西号”是一艘防护良好但乘坐起来很不舒适的战舰,乘坐它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航行,对罗斯福来讲是一场严酷的考验。不过罗斯福以苦为乐,在长达15天的海上旅途中,他把自己安排得尽量快乐。他平时酷爱侦探小说,这下有了时间,在船上读了好几本。罗斯福还是个集邮爱好者,他把自己搜集的邮票珍品也带上了“昆西号”,风平浪静的时候就拿出来翻看一下。国务院给他准备了不少关于当时世界上领土争执的材料,建议他抽空看一看,但是罗斯福感到很疲倦,他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上面去。

    陪同罗斯福总统来参加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助手是哈里•霍普金斯。自从1928年以来,霍普金斯就是总统的心腹谋士,罗斯福的一切政治选择都是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作出的。美国一位专栏作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罗斯福和霍普金斯“共同培育了一种对救世主义、没有障碍的自由、适宜的世界主义的强烈兴趣”。

    藏身于总统最可靠的合作者之中,霍普金斯曾经替罗斯福总统完成了无数微妙而困难的使命,特别是与斯大林、丘吉尔、戴高乐将军微妙而困难的周旋中,几乎都有霍普金斯的身影。霍普金斯痛恨希特勒和纳粹主义,追求和平与正义,他的理想与总统使命完美结合,使他几乎成为一个影子总统。然而在美国,罗斯福的政敌对霍普金斯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效率提出异议。和总统一样,霍普金斯性喜奢华挥霍,这使他成为政治评论家心爱的靶子。不过有了霍普金斯这个挡箭牌,他为之效劳的那位伟大人物,也就可以无所顾虑地自行其是了。

    和总统罗斯福一样,霍普金斯也是大病缠身。但外界对霍普金斯的病情知之甚少。早在1936年,霍普金斯的胃部就多次出血,虽然做了一次比较成功的手术,但是胃部癌细胞不断扩散的危险并未解除,医生只好切除了他的一部分胃,这也大大缩短了他的生命周期。从1941年开始,每个月医生都说他只能活几个星期了,但是每次他都在惊讶的同伴面前站起来,几个小时之后又重新倒下去。他顽强的生命好似一团烈火,然而是飘摇不定的烈火。连他自己都说,只要罗斯福还在,这团火就会继续燃烧下去。在罗斯福逝世不到一年后,霍普金斯也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1945年2月1日,罗斯福和霍普金斯乘坐的军舰抵达了马耳他。在这里,他们与先期到达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短暂会晤。罗斯福的衰弱当然逃不过丘吉尔的眼睛,“他已经没有他的权力所需要的体力了。”

从马耳他到雅尔塔,罗斯福终于可以乘坐飞机了。2月3日,美国总统的飞机飞抵距离雅尔塔最近的一个军用机场。此时跑道已经被冻得坚如顽石,强行降落的飞机一直滑行到机库才勉强停住。直到这时,苏联人才第一次看到了那位最有权力的美国人和他的助手。先是罗斯福被一名警卫从飞机上抱下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在一辆吉普车的特殊座位上,这样他才能检阅苏联的仪仗队。随后,总统的助手霍普金斯则躺在一副担架上,被几名警卫人员抬下飞机。在检阅苏联仪仗队时,罗斯福看起来一点都不情愿,他“脸色难看,布满皱纹,反映出一种极度的疲劳。他皮肤发灰,好像半透明似的”。

    伴随雅尔塔会议开幕式的,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俄罗斯大餐外,就是大瓶装的高加索白兰地了。三巨头对美味珍馐兴趣索然,但是对白兰地则来者不拒。他们举着白兰地,口是心非地谈论着并不好笑的政治笑话,然后摆出一堆厚厚的文件,准备决定30亿人的命运。

    能够决定别人的命运,首先要把握自己的命运。在雅尔塔会议上踌躇满志的斯大林以为他真的可以主宰世界,实际上在当时他连主宰苏联都相当吃力,就在雅尔塔和美英首脑觥筹交错的时候,莫斯科的秘密警察已经开始了“大清洗”,只是美国和英国对此知之甚少而已。罗斯福和丘吉尔更多地关注到了斯大林的理想,他们都清楚,在战胜德国后,苏联绝对不会铸剑为犁,马放南山,它必然会以600万红军为后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建立亲苏联的势力。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付出巨大牺牲之后仍然能够傲然挺立的民族才是卓尔不群的,这样的民族在取得胜利后拓展自己的影响范围,也算是对战争合乎逻辑的补偿。

    和苏联一样,美英两国在战争中也付出了同样沉重的代价。他们的目标也不会是在战胜希特勒之后就卷起铺盖回家照顾孩子那么简单,他们也有权利巩固胜利,同时防止希特勒那样的战争狂人卷土重来。很显然,在战后势力范围的划分中,美英和苏联的利益诉求将直接遭遇,同盟关系很快就会因为利益的诉求而转化为竞争关系。把竞争控制在理性与和平的范围内,从而避免新的争端,就是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这些政治家的责任。

    对于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斯大林是否了然于胸,罗斯福心里没谱。在有限的几次交流中,斯大林总是巧妙地掩盖着自己的意图,他似乎只关心战争进程。他给罗斯福的印象是:先不忙设计和平,等结束战争再说。实际上罗斯福知道斯大林有一张自己的蓝图,但是他不肯与罗斯福分享自己的想法。在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试图窥视斯大林的想法,但是斯大林装聋作哑地绕开话题。单从私人层面而言,罗斯福很想和斯大林直接交流,但是这不行。罗斯福对俄语一窍不通,而斯大林的英语也很糟糕。他只会那么几句:“那是你说的”、“那又怎么样?”以及“盥洗室在哪边”、“这儿搞的什么名堂?”

    难以沟通也好,故意拒绝沟通也罢,反正随着胜利的临近,这种沟通是难以再回避了。否则斯大林真的继续装聋作哑,在取得胜利后把部队留在西欧,美英两国就不得不和苏联翻脸。早在北非登陆时,罗斯福就和丘吉尔合计好了,绝对不能让斯大林把势力范围扩大到西欧去。好在,经历过这样的一次全球混战,世界地图早已经变了模样,斯大林有很多可以选择的地方,更何况苏联本身就已经够大了,再拥有那么多地盘,在管理上也是个问题。罗斯福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要把装聋作哑的斯大林唤醒,然后悄悄对他说:瓜分世界,我们准备好了,你参加吗?

    的确,无论两大阵营的头头们怎么包装自己的语言,当胜利来临时,他们的想法就是如何瓜分世界,从操作层面上说,就是如何实现势力范围的重新洗牌。他们将打乱地球上的国界,准备好吞并某些领土,就将来各自的势力范围讨价还价。对两大阵营而言,这就是一场赌博,他们的筹码是全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在20世纪里,同等重要的日子为数不多。

    与吵吵闹闹的德黑兰会议相比,雅尔塔商讨的事情更多,也更为具体,同时三方的利益冲突也更加难以掩饰。最终,这三位胜利者敲定了瓜分世界的三个主要方案。一是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对战败后的德国实施分区占领;二是成立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这就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常任理事国有一票否决权;三是在欧洲战场的战事结束后,苏联要对日本作战。作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报偿,三巨头同意牺牲中国,一方面允许外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自治,另一方面则允许苏联租用中国的大连、旅顺港作为军用港口。

    三巨头自作主张地承认蒙古独立时,并没有中国官方的代表在场,因此在中国的官方史料中,雅尔塔协定被称作亚洲版的绥靖。由于欧洲版的绥靖政策是在慕尼黑达成的,而雅尔塔协定涉及的是远东,所以又被称为“远东慕尼黑阴谋”。但是在日本投降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代表中国与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接受了这个“阴谋”的内容,蒙古正式从中国分离出去了。而华盛顿也旋即在国务院成立了蒙古科,正式把蒙古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列入国务院的名录中。
[p:2]
发表于 2011-3-13 17: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平才是最重要滴
发表于 2011-3-13 18: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3-13 18: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对小老百姓来说,和平最重要

不过俄罗斯和日本始终是全世界和平的潜在隐患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哈飞车友会 ( 鲁ICP备15020090号-4 )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GMT+8, 2024-4-19 07:30 , Processed in 0.039378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

© ys166.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